“正月二十三,家家戶戶燎疳疳”。
春節假期過后,不少人回歸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但在西北大地,此時才迎來春節的結尾——燎疳節。
寧夏新聞網記者 祁瀛濤 攝(資料圖片)
人們點燃柴火,在火堆上跳來跳去“燎疳”,希冀燎去晦氣,乞求平安吉祥,一年更比一年旺。直到在場的人們一一用腳踩滅落下的火星,“燎疳”才真正結束。熊熊篝火映紅的村莊,鄉親們溫熱的臉龐,喧鬧嬉戲的孩童,這是西北大地上一場盛大的集體狂歡和祈福儀式。
今年燎疳節之際,寧夏石嘴山等地的文旅部門紛紛“借船出海”,借著春節最后一個節俗,推出了各種各樣更具時代感的活動:篝火晚會、文藝演出、攝影展、美食節、游樂游藝、非遺展示……各種花式過“燎疳節”。
寧夏新聞網記者 祁瀛濤 攝(資料圖片)
這些記錄時代、表達真情、充滿創意的活動,為傳統的燎疳節注入了嶄新的內容,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新鮮的過節方式,也讓傳統的燎疳節有了新形式、新樣態,散發出了新的活力,燎疳這個古老的民俗也煥發了青春,有了新的文化內涵。
傳統節俗之所以歷久彌新,具有頑強的生命力,既來自源遠流長的傳承賡續,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。燎疳節是西北地區獨有的過年節俗,盡管與其他地區的節俗形式有所不同,但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核高度相似,依然是驅邪攘災、納福祈年,而且這個美好愿望與中華民族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緊密聯系。
寧夏新聞網記者 祁瀛濤 攝(資料圖片)
也正是與當代社會發展緊密相連,傳統民俗歷經千年才能生動地存續于現實生活,并不斷衍生出“新民俗”。譬如從燎疳節派生出的篝火晚會,在深度挖掘傳統節俗的基礎上,融入原有的社火表演等群眾文化形式,不僅創新了“燎疳”節俗的活動內容,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喚醒了不少年輕人對“燎疳”節俗的興趣,不斷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,讓年輕一代知悉傳統節俗豐富的文化內涵,賦予傳統節俗文化更多的時代氣息。傳統的節俗也找到了與現代生活融合融通的連接點,讓傳統節俗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。“燎疳節”完全可以成為承載文化傳統和文化內涵的嶄新載體,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、重放光彩。
一個個節日習俗,猶如一條條紐帶,聯結著傳統與現代、過去和現在,不僅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,也激活著人們的共同記憶,引發廣泛的精神共鳴。在這個意義上,讓節俗走近更多人,既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,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。(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劉均)